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匠心如炬 港口更智慧绿色
在厦门港,活跃着一群拼搏奋斗的码头人。他们中,有的是为钢铁巨臂赋予“智慧大脑”的“技术尖兵”,有的是老码头智慧绿色改造的“幕后操盘手”,还有的是刷新海沧港区作业效率的码头“合伙人”。

  从绿色码头到智慧港口建设,从生产作业到服务保障,他们以匠心诠释责任,用创新赋能效率,汇聚成港口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力量。

  集装箱码头集团技术创新团队:

  老码头智慧绿色转型的“幕后操盘手”

  “全球首台远程控制电动堆高机、首艘新能源拖轮‘厦港拖30’号、福建省首个由港口企业自主投资建设的岸电系统……”集装箱码头集团技术管理部经理助理郭延熹对近年来入列集团旗下码头的港口“高科技”如数家珍,他说,这标志着集团在智慧绿色港口建设道路不断迈出新步伐。

  海天码头先行先试,于2008年启动设备电动化改造,2015年率先进行桥吊远控改造,是国内较早进行智慧绿色港口建设的码头。作为厦门港最老的传统集装箱码头,实现这一转身,并不容易。

  “海天码头是东南沿海最大单体集装箱码头,生产非常繁忙。如何让绿色和智能化改造不影响生产作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集装箱码头集团技术创新团队给出的解题思路是——边生产边改造。该团队在设备改造施工期间,坚持在现场监工,随时解决出现的突发问题,紧盯项目各节点,最大程度缩短工期。

  “先进的港口设备接踵而至,工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紧跟时代浪潮,利用下班时间翻阅厚厚的资料,学习最前沿的港口技术。”郭延熹说,团队意识到,智慧港口建设靠设备更新、提高操作技能还远远不够,要将重心转向技术难关的攻克、操作系统的优化上来,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突破困局。

  以前,不同设备的龙门吊远控台来自多家供应商,如何解决互不兼容的问题?去年年底起,团队扑在开发钻研中,凭借超常的干劲,耗时近半年自主研发出一套龙门吊统一远控台操作系统。

  “这套新系统既解决不同厂家系统不兼容的问题,又兼顾智能化龙门吊改造的经济性。”海天分公司工程部副经理孙全营介绍,这是集装箱码头集团的首创,在全国属于独一无二。在此过程中,集装箱码头集团技术创新团队也培养了一批适应智慧港口建设的全面技术人才。

  从智能龙门吊、桥吊改造,到5G网络、iTOS系统、拖车导引系统、元宇宙数智堆场等相继配套上马,海天码头这个“钢铁巨人”变得越来越聪明。

  随着港区设备电动化比例的不断提升,岸电设施的全覆盖,码头绿色化建设进入深度节能降碳阶段。该团队从信息管理入手,开发出一套能源环境管理系统,可实时监测码头各环节能源消耗情况,找到浪费“漏洞”并采取措施,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

  郭延熹介绍,今年集装箱码头集团将继续推进海天码头智能化二期改造和“近零碳码头”建设,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例,全力争创“五星级绿色港口”。

  海沧联合操作中心:

  刷新作业效率的码头“合伙人”

  走进位于海润大厦的海沧联合操作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海润、嵩屿、海通、国际货柜码头泊位图,各岗位工作人员正紧张有序地在电脑前工作。

  这里,24小时灯火通明,工作人员日夜守护着海沧港区的顺畅运转。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班轮船舶大型化、联盟化和航线对于班期保障、舱位灵活调整、中转效率保障等的服务需求,推进港口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以提升海沧港区资源利用率、提高对外综合服务供给能力为目标,不断深化海沧港区一体化运营管理改革,并于去年9月正式成立海沧联合操作中心,旗下海润码头、海通码头、嵩屿码头、国际货柜码头调度、中控、泊位计划、堆场计划、船舶配载等岗位顺利入驻联合操作中心,海沧港区各码头之间的统筹运营和互相协作进一步深化,通过生产资源优化整合提高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码头服务。

  “以前,码头间互借设备、人员和堆场等资源,需报公司批准。现在大家坐在一间办公室里,值班调度人员面对面就协调了,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海润码头操作部白鸿鹏兴奋地介绍道。

  港区“合伙人”之间也不吝分享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我们中心定期对桥吊司机开展技能培训,分享自动化作业经验。”给司机们上课的,是海润码头的远程桥吊司机吴文峰,让四个码头的司机共享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资源。

  在港口,船舶加靠、改靠的情况时有发生。自该中心成立以来,遇到临时加靠、改靠船舶130多艘次,全都协调完成任务,累计作业33万标箱。成立仅半年多,该中心就收到了多家船公司的感谢信。

  这背后,凝聚着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码头作业没有节假日,不分昼夜,海沧联合操作中心的工作人员即便是春节也坚守在岗位上,发挥一体化作业优势,为船公司排忧解难,确保船舶安全通行,彰显了高度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

  该中心成立以来,嵩屿码头的作业效率创近10年新高,国际货柜码头作业效率刷新历史新高,海润码头作业效率创全智能化改造以来新高。

  点击

  厦门智图思科技有限公司iTOS项目团队

  为码头装上智慧大脑

  近日,海润码头《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港区全作业链智能化改造成套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中国港口协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海润码头智能化改造,是全国首个对传统集装箱码头进行全港区、全作业链智能化改造的创新工程。而为“钢铁巨臂”赋予“智慧大脑”的,是厦门智图思科技有限公司iTOS项目团队。团队23人中,21人是技术人员,大部分是“90后”。

  传统码头变身智慧港口,没有先例可循。一群技术人员奔走于码头生产一线,从需求调研、开发设计到现场调试、测试优化,“摸着石头过河”,自主研发出这颗码头“智慧大脑”——iTOS智能码头操作系统,并于2022年在海润码头试运行。经过两年试运行,海润码头智能化改造项目通过验收,iTOS在其他码头推广。

  “去年,iTOS在海天、嵩屿两个码头试运行。短时间内上线两个码头,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极少见的。”智图思总经理王少玲说,时间紧、任务重,项目团队与时间赛跑,不断对接各方需求,经过反复修改、测试、优化,克服重重困难,加班加点推进,终于在去年年底实现新旧系统“无感切换”。

  目前,iTOS已覆盖集装箱码头集团旗下所有外贸码头。
(厦门日报)

主  页
|     | 返回前页 

服务热线: 5165190